2003年8月27日 忽發奇想

 

忽發奇想,何以迎新營的參加對象必須是新生?何以我們這麼不滿四院的迎新營,又不另起爐灶,像牛棚書院搞的另類書展一樣?

 

如果迎新營的目的是協助新生為自己的人生定向 (orientation),那麼,現在的迎新營能否協助新生定向?迎新營的裡的活動多是集體行動,例如大組競技,新生需按照籌委預設的規章,想盡辦法達到規定的目的,並不鼓勵按個人的意志取向作出抉擇。而定向之重要,則在於個人深思熟慮地抉擇和承擔後果。如果迎新營的活動趨向集體、同一,遵照預設方法完成任務,如何能使新生發揮個人意志,為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至少是大學生活作出抉擇,自我定位?(我頗欣賞以往曾辦過的一項活動,偽裝一情景,讓新生決定該怎樣做。)

 

再者,談及個人抉擇,則必須牽涉到有可供選擇的種種可能性。四天三夜的迎新營,介紹中大環境、玩集體遊戲、社會服務、四院互片等,應付這些集體行動已經令人疲於奔命,究竟新生會怎樣理解這許許多多的活動?在形形式式的活動裡,他們能認識和發掘大學生活的種種可能性?至少站在策劃者的角度看,我們得反思,迎新營有否提供了這麼多生活的可能性?

 

如果現在的迎新營做不到協助同學自我定位的話,那麼是不是迎新營的對象出了錯?習慣上,迎新營的對象是剛離開中學踏入大學門檻的新生。在現在的迎新營裡,他們是否遇上了新的生活衝擊?他們又是否馬上要決定自已要走一條再不可回頭的人生道路或至少大學道路?正正就因為大學生活和人生的道路存在多得數不清的可能性,要求新生在迎新營為自己定向,是否對迎新營搞手和新生的苛求?如果是,那又為甚麼迎新營的對象,不是多了一點經歷多了一點體驗的舊生?

 

既然我們這群舊生這麼不滿現在內容貧乏、形式僵化的迎新營,那又為甚麼不自己組織一個另類的迎新營?像生棚書院搞書展一樣,刻意與一年一度的會展書展撞期,以示書展除了令人趨之若鶩之主流書展以外有還另一種選擇,當然這種另類選擇亦可同樣令人趨之若鶩。說著另起爐灶正說得起勁,想到現行體制之外的迎新營,只需要獨立招募同學和租借場地,我們似乎不乏想像,只欠實踐的努力。

 

[首頁] [知行] [學思] [人文] [誠明] [樂群] [紫霞] [留言冊]